自媒体专栏作者李书航最近因频繁遭遇“洗稿”而伤透脑筋,“我多次遇到‘做号’者未授权就全文转载,还被抢注过‘原创’标记,反而导致我本人无法发布。”洗稿,即通过对自媒体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抄袭,给文稿“洗白”,不少个人或营销号利用这种方式制造爆款文章来获取流量和利益。记者调查发现,借助洗稿软件炮制“爆文”已成为“做号”生意的一环。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爆文”“自媒体”等关键字,搜出不少“爆文神器”。有软件号称利用AI、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创作”,每天大量采集主流网站的爆文数据,之后通过智能算法编辑,即可高效生产伪原创文章。这些软件大部分开通了会员收费服务,月卡在几十元左右,年卡则可达上百元。除了文本,视频和图文也可以如法炮制“原创”作品。

记者花3元钱,购买了某爆文制作平台的24小时体验版软件。该平台显示,软件主要功能包括爆文检测、爆文采集和“伪原创”,并提供“原创文章查验”。记者使用“伪原创”功能后发现,其原理是对文本进行同义词、近义词的批量简单替换。

记者随后加入了该平台“售后交流”QQ群,群主分享了不少深度人工洗稿经验,如在词义替换的基础上调整语句、段落以及相关图片,以此躲过平台查验。

记者检索发现,类似的“爆文创作交流”“自媒体达人分享”QQ群不在少数。从代理新账号的试运营,到多余账号的转让收购,再到买卖粉丝数、点赞数和阅读量……全部有价可询。而批量洗稿只是“做号”生意中的一环。

据了解,最初各大平台为了扶持内容创作,都会拿出一定的流量分成给予创作者,这吸引了一批专门“做号”的人。他们每人运营十几个账号,通过洗稿生产爆文获取大量流量,从而在平台分成中“薅羊毛”,甚至有“做号”团队应运而生。

由于精力有限,李书航平时仅主理两三个平台,其他都是“放养”。“每个平台都只能保证自己平台内的抄袭被处理。这就意味着,跨平台洗稿十分隐蔽,而这也是洗稿者的常用手段。”李书航说。

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深圳办公室合伙人刘宇光律师认为,判断作品是否构成抄袭侵权,通常要看是否与原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尽管洗稿借助软件进行了语句调整,但无法改变原作品的逻辑思辨、思路演进、脉络情节以及行文习惯、语言特色等构成原作品风格的完整表达要素。

“‘做号’者通过洗稿、赚流量来从平台分成获利,可能构成共同侵权。”刘宇光认为,对经投诉明显构成洗稿抄袭侵权而拒不处理的运营平台,可以作为共同侵权被告予以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