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常州提出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科技长征”由此开始;2010年,常州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4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今年,常州连续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和首届“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一系列举措,正推动这座工业明星城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拥抱“互联网+”机遇,构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突破创新资源困境 “科技长征”迎得更多机会
作为制造名城,常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创造出“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八条龙”的发展奇迹。
那时,常州通过产业集群模式,打造了柴油机及手扶拖拉机、灯芯绒、卡其布、花布、化纤、收音机、塑料、玻璃钢、自行车等“九条龙”产业链条,拥有100多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优质工业产品。
然而,当规模经济的优势逐渐减弱,“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成为这座城市的长期“痛点”。
如何突围?唯有创新。
2006年,常州提出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科技长征”由此开始。
每年的3月、4月,主要党政领导带着有需求的企业“走出去”对接大院大所,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资本与创新项目“联姻”。
5月,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简称“5·18展洽会”)把大院大所“请进来”,把长征项目引进来、签下来。
今年4月,常州市委书记汪泉继续率领党政企代表团赴哈工大、吉林大学、大连理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7家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对接和考察交流,随行的万帮新能源、星宇车灯、中车戚研所、光大环保等32家创新型企业,签约产学研项目20余项,协议合作金额超6600万元。
14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带领1000多家企业“走出去”,寻求产学研合作,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数十家高校院所,累计引进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0多家。
作为“科技长征”的先行军,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自2006年11月成立以来,先后建成11个分中心、4个研究院所、12个实验室、8个联合研发中心。依托“中心”的技术实力,建成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孵化出12家高科技公司。
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2010年和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开展合作以来,双方的产学研合作有力地助推了强力电子于2015年3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智能手机关键部件领域领先的设备提供商,在2017年的“5·18”展洽会上,铭赛科技与越南、印度的两家公司开展合作,成功开启国外直接代理模式,为产品出口打开大门。仅2018年,公司出口额就达到了数百万元。
以科技长征和“5·18展洽会”为引领,常州连续14年搭平台、引项目、聚人才,成功探索实践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常州模式”,有效整合、集聚、融合全球创新要素,建设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基于工业底蕴 专注培育行业“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企业块头小、不知名,却是产业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基石”,培育一批关键行业“隐形冠军”对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常州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更是“隐形冠军”的集聚地。
高凯精密、安靠智电、苏文电能、遨博智能、强力新材、星星充电……这批200多家“不知名”的行业“小巨人”,分布在装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细分领域,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共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00多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50多个,持续刷新常州制造、江苏制造、中国制造的实力。
乘坐中国高铁,脚底踏的,身体坐的和抬头看的内饰产品,有70%-80%产自常州今创集团;全球每三只正牌手机,就有一只手机的受话器、扬声器、马达等来自常州瑞声科技……
2018年,江苏省认定的27家隐形冠军企业中,常州企业就有5家,与南通并列第一。在工信部连续发布的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常州每批均有企业上榜,实现零缺席。
如果把常州的“隐形冠军”比喻成金字塔的塔尖,塔基必然是广大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背后则是常州瞄准“专精特新”,破解创新资源对接、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有效支持等瓶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沉淀。
2017年,常州成立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首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设立的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型机构。从研发初期的专利检索和布局,到指导专利撰写、及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心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知识产权保护咨询与服务。
“知识产权布局对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非常重要。由于性价比高,遨博智能协作机器人曾受到国外竞争对手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打压和限制。”遨博智能董事长魏洪兴说,“正常情况下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需要2年时间,这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非常不利。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遨博智能一些专利申请仅需半年时间,为有效规避专利风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离常州市区半小时车程的“创新之核”科教城,定期开设“天使下午茶”活动,搭建金融对接平台,帮助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家寻找投资者,促进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有效对接。
2014 年入驻科教城的常州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就曾通过“天使下午茶”,在企业运行困难之际,获得江苏银行200万元信用贷款。如今,天正股份在国内首创“生产力征信模型”,率先利用工业互联网探索出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普适性产品及服务,先后帮助2000余家工业小微企业对接20余家金融机构,对接金融服务达12.8亿元。
“德国有13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全球数量最多。常州打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定位,对标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引导全市现有200多家国内外‘隐形冠军’企业做大做强。”常州市市长丁纯说。
做实体经济,心无旁骛地坚守工业底蕴,为“隐形冠军”的成长、壮大提供充足的环境空间,让常州共计15个项目中标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同时,常州也成为了唯一一个同时有三家企业斩获工业领域的“奥斯卡奖”——“中国工业大奖”的地级市。
拥抱时代新机遇 让“互联网+”为工业赋能
2013年,常州市制定《关于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三车四新三智能”(整车领域: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链;新材料、能源和医药领域:碳材料、太阳能光伏、新医药、新光源产业链;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数控和机器人、通用航空、智能电网产业链)十大产业链。
面对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等概念与产业结合日益紧密的新时代。2017年,常州将“十大产业链”升级为“五新三高两智能”。
“五新”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新医药及生物技术;“三高”指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节能环保;“两智”指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电网。
如今,常州正在拥抱“互联网+”,探索一条中等工业城市的时代创新路。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有利于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加速器’。”常州市市长丁纯说。
近年来,常州市积极落实国家、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决策部署,基于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把智能制造、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和“千企上云”工程,加快建设和发展面向实体经济应用的工业和能源互联网。
2018年,常州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12.8%,对全市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4%。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2014年起,常州加快实施“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在硬件上推动机器换人,在软件上推动企业上云,率先打造出“一横多纵,五星上云”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
以“518展洽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常州加速培育本地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创新平台,引进了航天云网、数码大方、中机云创等国家重点平台,拥有万帮充电、天正工业、钱璟康复等一批省级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以及天合光能、苏文电能等垂直行业平台。
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常州天合光能的综合能源管理“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星星充电的电动汽车能源互联网及运营模式创新(常州地区)示范项目等,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名单,成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试点工程。
去年12月,常州市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构建形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行业、企业全覆盖,并首次将举办高级别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6月20-22日,常州市举办了首届以“工业互联云制造,数据驱动新能源”为主题的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旨在打造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互联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双联、双智、双提升。
“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和能源领域的综合运用,是两化深度融合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未来,常州将分三步落实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一是以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为重点,抓重点促‘双联’,促进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赋能广大中小企业,推生新产业、新经济。二是以‘双联’促‘双智’,努力把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塑造为工业明星城市的重要标识和名片。三是以‘双智’促‘双提升’,通过打造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品牌,提升常州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提升清洁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常州市委书记汪泉说。(吴琼 赵畅)